【理響中國】積極發揮技術優勢 提升理論傳播效果
作者:高貴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主任、教授)
“科技改變一切”。在新媒體時代,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內的新傳播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改變和重塑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為凝聚社會共識、指引社會發展方向的黨的創新理論傳播也在這些技術的推動下迎來了巨大的變革與機遇,包括AR、VR、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內的新傳播技術正在成為推動思想理論傳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新技術的運用突破了時空限制,拓展了理論傳播的覆蓋面和便利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黨的思想理論傳播方式往往受限于諸多的空間和時間因素,能覆蓋的范圍相對有限。而到了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技術對時空壁壘的打破,思想理論的傳播很容易突破地域與時間的束縛。通過各類媒體客戶端、社交媒體和自媒體,思想理論的傳播瞬間便能夠傳遍四方,無論是偏遠山區,還是身在海外,受眾都能及時獲取最新的理論資訊。正是因為有了新傳播技術,理論專家即使不在專門的版面上寫文章或到各地進行宣講,只要通過互聯網連接進行一場沒有圍墻的線上直播,瞬間就能夠吸引數以萬計的觀眾通過各種終端在線觀看,而就算是因著各種原因暫時錯過了直播,過后還可以在任意的碎片化時間里回看視頻,或在任何方便的地點反復學習,而這無疑是新的移動互聯及網上直播等新媒體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嶄新局面。
新技術的運用創新了傳播形式,增強了理論傳播的鮮活性和吸引力
過去,包括黨的思想理論在內的觀念性傳播往往采取的是較為嚴肅和單一的文字闡述,形式較為枯燥,加之思想理論往往比較抽象和晦澀,很難激起大眾的興趣,思想理論的傳播也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新傳播技術的運用,則不僅為思想理論的傳播創造了更加豐富多元的表現形式,而且使這些思想理論的傳播不再枯燥和遙遠,而是變得更容易理解,也更加生動有趣。近些年來深受廣大網民歡迎的短視頻便利用其簡潔直觀、生動形象的特質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成了各種為普通大眾易于接受的動畫、故事或情景劇。如“理響中國”理論融媒體精品征集展播活動揭曉的作品名單中就有大量作品采用短視頻形式,通過視覺化方式演繹歷史故事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脈絡做了形象化的解讀,讓觀眾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了深刻的理論。與此同時,諸如H5 長圖、動漫、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的應用,則不僅使傳播的方式更加豐富多彩,而且為受眾打造了更具時尚感和沉浸感的學習體驗,從而大大增強了思想理論傳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技術的運用瞄準了傳播對象,提升了理論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大數據分析、算法推薦等新傳播技術是近幾年來發展迅猛、社會影響巨大的新傳播技術,這些新技術的發展同樣為思想理論傳播的精確推送和精準抵達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只要對用戶的瀏覽歷史、搜索軌跡或點贊評論等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就能夠精確地得到受眾的清晰畫像,甚至能夠精準把握受眾的興趣偏好。如果再加上一套科學有效的算法推薦,傳播者就可以實現對傳播內容的有效推送,為不同年齡、職業、教育背景的受眾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收受套餐。如,針對較為年輕的群體就可以為他們有的放矢地制作和推送結合流行文化的理論解讀文章,而針對企業管理者或基層領導干部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推送與經濟政策、企業發展相關的理論分析。這樣一來,思想理論傳播的命中率就會大大提升,正是因為精準推送能有效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思想理論傳播的效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多的保障。
新技術的運用促進了交流互動,激發了理論傳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新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即時互動傳播技術對新時代傳播最大的影響就是改變了過去時代持續已久的單向傳播,在傳受雙方間構建起了能夠即時雙向互動的傳播新模式,從而改變了以往傳播中 “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格局,改變了受眾長期處于被動和隱匿的尷尬局面。社交媒體平臺、網絡社區等成了受者與傳者乃至其他受眾之間可隨時隨地交流互動的重鎮。在接受傳播的過程中,受眾不僅可以隨時就傳播內容發表看法、與傳者和網友及時互動,主動參與理論傳播的過程,而且能為傳者提供最及時的反饋意見,從而幫助傳者對傳播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優化。廣泛收集民眾意見,實現理論傳播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不僅讓理論傳播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也大大激發了受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新傳播技術在思想理論傳播領域的不斷創新應用,不僅為理論的傳播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而且為思想理論的傳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將新媒體時代的思想理論傳播帶入了一次全新的環境和高度。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包括黨的創新理論在內的傳播更要積極擁抱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新傳播技術,充分利用其優勢不斷探索創新思想理論傳播的更多路徑和可能,讓黨的先進思想理論真正成為指導社會發展、推動實際工作、凝聚思想共識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