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新疆出土的《千字文》殘片,藏著頂級作文

2025年03月13日 16:09    來源:天山網
分享

  

  近日,全國各地中小學迎來了“開學季”,當你翻開夾著墨香的課本時,你是否會好奇,古代學生的教材是什么?新疆有沒有私塾?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當考古學家們小心翼翼地揭開塵埃,一件件殘片重見天日。殘片上的文字,短小精悍,結構整齊,音律和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記憶,這便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啟蒙讀物《千字文》。這些文字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穿越千年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學童的學習生活。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

  《千字文》由南朝時期的周興嗣編纂,全文由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組成,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歷史、倫理等多個方面,是古代兒童學習漢字和基礎知識的重要教材。

  而吐魯番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多元文化在此交匯融合。這些《千字文》殘片,不僅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古代學童的學習場景,也為研究古代教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它們證明了早在唐代,中原文化就已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域,并被各民族所接受和學習;同時,這些殘片還為我們研究唐代教育制度、文化交融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殘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歷史長河中文化交融的見證者,是連接中原與當時新疆的文化紐帶。

唐代《千字文》文書殘卷修復前。圖片由新疆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提供

  通過這些殘片,我們可以想象,古代的學童們或許也像今天的學生一樣,坐在書桌前,認真地誦讀著《千字文》。

  在新的學期里,同學們也可以深度研習《千字文》,從"天地玄黃"的浩瀚到"云騰致雨"的靈動,從"金生麗水"的物華到“器欲難量"的修身;理解"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的處世哲學,感悟"尺璧非寶,寸陰是競"的生命智慧。《千字文》中精妙的構思和深邃的哲思堪稱頂級作文素材庫,只要我們用心挖掘,便能信手拈來,讓筆下文字文采斐然,在新學期的寫作之路上大放異彩。

  監制:丁濤、楊濤

  統籌:馮婷、喻鵬濤

  策劃:葛惠芹、廖映月

  編輯:王榮

  出品:新疆日報社(集團)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協作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支持單位: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內容來源:中國民族報、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