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職”道|梁書珩:孵化國產動漫IP,希望國潮走向世界

2024年以來,“谷子經濟”熱到發燙。
“谷子”是英語“goods”(商品)的音譯,是青年消費者對二次元周邊衍生品的統稱,通常包括徽章、立牌、手辦等產品。相對應的,購買相關商品稱為“吃谷”。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現存“谷子經濟”相關企業超過577萬家,相關企業注冊量已連續四年高速增長。也有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谷子經濟”市場規模達1689億元,較2023年增長超40%。
在北京,王府井喜悅、搜秀、嘻番里等二次元商圈是公認的“吃谷”地標。然而,在西四大街上有一家隱匿于“紅樓公共藏書樓”的“谷子店”,可謂單打獨斗、特立獨行。據店長梁書珩介紹,這家名為“次元之都”的谷子店囊括了350多種谷子IP,對于一些鐘情“微冷”“溫燙”IP的二次元群體來說,它的存在堪稱“拯救冷門”。
“二次元群體很在意情懷,他們會為情緒買單?!绷簳癫]有將“吃谷”當成一種零售生意,他更愿意視其為一門文化生意。他看重“谷子店”給予二次元群體的情緒價值,把顧客當成朋友和家人,提供有溫度的服務。“熱愛是我最大的優勢。”他認為,店長要懂動漫、有情懷,才能開好一家谷子店。
店長梁書珩的“二次元濃度”很高,他從幼兒園開始接觸國內外的動漫作品,如今的閱片量已有兩三百部。開“谷子店”之前,他作為手辦收藏者,曾在直播間賣過動漫手辦,因此積累了大量人脈和貨源渠道。為了開好“谷子店”,他在兩個月內摸清行業門道,又花了4個月打通選品渠道。
在籌備店鋪的過程中,梁書珩發現一些面臨倒閉潮的“谷子店”普遍陷入了同質化競爭、價格內卷、跟風選品、貨物滯銷等窘境。“谷子經濟”越來越熱,但“這行業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沉淀和熱愛”。于是,他決定另辟蹊徑,在挖掘經典“老番”(指已經播送完畢的動漫番劇)的同時,也不斷關注冷門“新番”(正在播出或即將播出的番劇)。自2024年9月開業以來,梁書珩逐漸走出了自己的賽道,店鋪總體呈盈利狀態,網絡人氣也在不斷攀升。
對于梁書珩這樣的資深二次元愛好者而言,要讓“谷子店”做到IP種類齊全并非難事,難的是選出消費潛力強的貨品,這也考驗店長是否掌握足夠豐富的選品渠道,以及是否擁有對二次元市場的前瞻性思考。在梁書珩的選品渠道中,通販和場販各占一半,而場販是店內銷售增量的主要來源。場販具有限售、稀缺等特性;而通販代表量產、非限定,供貨商提前預定拿貨,消費者可以線上線下購買。梁書珩坦言,相比于以通販居多的連鎖大店,個體小店的優勢在于可以通過場販拿到最時新、最熱門的款式,銷售方式更靈活,店內貨品也更多元。
身為“入局者”的梁書珩認為,國內的“谷子店”雖然呈井噴式發展,但仍處于“亂紀元”,此前媒體報道的“谷店倒閉潮”也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他表示,“谷子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在于IP,國產動漫和游戲產業的繁榮是中國“谷子店”未來發展的根基。梁書珩并不想止步于經營一家“谷子店”,他更大的心愿在于“孵化國產動漫IP,讓國潮走出國門,讓動漫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向世界傳播”。
記者:趙晨霖 賈子凡 鄒竣麒
制圖:陰曉帥(實習)
策劃:劉世昕 楊月 安俐
《我的青春我“職”道》系列微視頻組織機構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
支持單位: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