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職”道|代表委員熱議:低空經濟“乘風而起”,院校如何布局人才培養?

編者按:
一往無前的國之重器背后,是無數“強國有我”的青春身影。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展現當代青年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在建功新時代過程中成長成才,中國青年網推出“我的青春我‘職’道”欄目,聚焦國家前沿科技、基建工程等領域的重大成果背后的青年榜樣,他們有的致力于“上天”,在浩瀚太空,神舟接力出征,生動詮釋“飛天20載,所向皆星河”;有的潛心“入地”,在地球深部,操縱盾構機奮力掘進,帶著澎湃跳動的“中國心”不斷突破;有的探索“下海”,在蔚藍大海,駕駛首艘國產大郵輪命名交付,讓“中國‘船’說”精彩延續……欄目旨在記錄大國重器背后的青春力量和職業選擇故事,展現當代青年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在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的精神風貌,鼓勵更多青年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強國之路。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具有成長帶動性強的特點,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它應用廣泛,涵蓋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應急救援等多個領域。”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備受關注。3月7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航工業特級技術專家、光電所研究員羊毅介紹了我國低空經濟發展整體情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2024年10月,由中國航空運輸協會主辦的第二屆CATA航空大會上,不少聚焦低空經濟的高校、企業進行了推介和展示。產業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如何加快低空領域人才培養?“我的青春我‘職’道”欄目回訪CATA航空大會上的業內專家,和代表委員們共同探討。
教育創新: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雙向奔赴”
“飛機怎么飛?”“能飛多高?”“哪些區域可以飛?”……在3月9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科學技術界小組討論中,當談到低空經濟發展話題時,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成委員拋出了一系列疑問,引發了在場其他委員的熱烈討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無人機作為新興產業,專業建設需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以‘變’應‘變’。”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教師陳旭介紹,該校2019年開設全國首批無人機本科專業,首屆畢業生行業就業率達80%,其課程設置特色在于“場景化教學”與“產教融合”。
近年來,面對低空經濟這片萬億級藍海,政策端、產業端齊頭并進,雙向發力。截至目前,全國多地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當地政府工作報告,一些省份還制定了行動方案。
陳旭認為,如何實現低空經濟實踐人才,是我國當前發展低空經濟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具體到學習過程中,他提到,學生不僅要掌握飛行操作,更須具備無人機調試、系統交互問題診斷及優化能力,“當設備出現適配或調試難題時,我們的畢業生能精準定位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案,這是普通操作員難以替代的競爭力。”
民航局介紹,截至2024年6月,全國實名登記的無人機已達187.5萬架,無人機經營性企業超1.4萬家,無人機駕駛員執照超過22.5萬本,2024年1至6月,全國民用無人機累計飛行981.6萬小時,較去年同期增加13.4萬小時。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白建坤介紹,針對這樣的“飛手”需求,學院人才培養依托“校企合作”與“技能大賽”雙平臺,學生從大一起即可參與國內外無人機賽事項目,并與豐翼、億航等頭部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同時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技能大賽,以賽促學。
人才需求:細分領域催生多元化崗位
隨著低空經濟發展,在近期多地招聘中,無人機操控員這一職位脫穎而出,據相關部門測算,在我國這一崗位的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但成熟的“飛手”還是供不應求。
華夏航空教育公司屈藝認為,無人機職業教育應著力破解行業技能與崗位需求脫節痛點。“我們的教育成長關注三大培養鏈條。”屈藝介紹,青少年階段,通過科普研學活動普及無人機基礎操作技能,培養行業認知;職業教育階段則是聯合院校開發場景化課程,如消防救援、巡查巡檢,將企業崗位勝任力標準融入教學,確保學生掌握相應的實操能力;就業銜接階段聚焦“最后一公里”問題,以企業真實崗位需求為導向,制定“畢業即上崗”的考核標準。“打通職業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不是讓學生畢業就能找到工作,而是讓學生畢業就找到崗位就能勝任工作。”屈藝告訴記者。
截至2024年6月,我國實名登記的無人機達187.5萬架。無人機經營性企業超過1.4萬家。從專業領域到日常生活,無人機技術正重塑千行百業。
“十年前,我們需要向客戶解釋無人機‘是什么、能飛多遠’,如今它已成為農業噴灑、測繪巡檢等領域的標配工具。”瑞合玄武(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思聰表示,當前,無人機技術門檻的降低極大拓展了行業覆蓋面,并提高了行業生產效率。未來,隨著應用深化,無人機應用領域將加速細分,電力巡檢、農業噴灑、物流配送等垂直場景,將衍生出更多專業化培訓方向和新興崗位。
如今,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正從“技術專精”轉向“多元適配”。
白建坤認為,無人機與低空經濟是覆蓋研發、制造、運維的全產業鏈,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只要對行業有興趣,無論性格內向或外向都可報考這個專業,在產業鏈中找到適配方向。”
“從業者既要敢于突破邊界,又需嚴守安全紅線。這類學生會更符合我們對于創新驅動人才的期待,未來也將是未來引領行業標準與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屈藝認為,無人機行業仍存在大量空白市場,亟需兼具創新精神與嚴謹作風的復合型人才。
陳思聰則聚焦安全與專業化要求提到,“無人機操作員必須膽大心細,責任心是底線。此外,跨行業知識儲備也不可或缺,例如電力巡檢需懂電網拓撲,農業噴灑需掌握作物特性。無人機‘飛手’不是會飛就行,而是要掌握綜合能力。”
破解矛盾:產教融合打通“經驗鴻溝”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在2024年10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提到,要統籌多渠道資源加大對技能培訓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指導地方建好用好公共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平臺載體,精準對接企業用工需求,為廣大勞動者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及項目制培訓,使其能夠以一技之長打通就業增收之路。具體到無人機行業,當前無人機就業市場存在顯著的供需結構性矛盾:企業普遍要求從業者具備2-3年實戰經驗,而應屆畢業生往往僅掌握基礎操作技能,導致出現“企業招不到適配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匹配崗位”的雙重困境。
陳思聰指出,當前多數學校的無人機專業設立時間較短,其對無人機專業的定位也都在摸索當中,“許多學校仍停留在‘會飛就行’階段,但企業真正需要的是能交付專業成果的人才,比如電力巡檢報告或精準測繪數據”。隨著技術成熟,無人機操作門檻降低,責任心、流程執行力與風險預判能力將成為企業招聘核心指標,“未來院校需從‘教飛行’轉向‘教場景’,讓學生帶著行業思維進入崗位”。
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也在探討,中國無人機技術不僅要成為全球的“領跑者”,更要為世界提供技術標準的“中國方案”。全國政協委員、中航工業首席技術專家吳希明說,“低空經濟這件事,中國在做,也能做成,因為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制度優勢。”
白建坤認為,技術領先需要與安全運營體系同步升級,“低空經濟要真正融入立體交通網絡,必須破解密集區域、復雜地形的安全起降難題。這需要國家層面完善法規、地方政策配套以及企業安全標準協同推進。”
“無人機能飛只是第一步,解決特定場景痛點是第二步,系統性提升民生福祉才是終極目標。”陳思聰認為,中國持續投入科技創新的本質,是讓無人機從“工具”進化為“生活變革者”,是讓科技改變未來,更是改變人類生活。
記者:楊月 李志強(通訊員) 宋瑩(實習生)
剪輯:安俐 李志強(通訊員) 陳涵(實習)
視頻文案:洪舒云(實習)
中國青年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聯合出品
《我的青春我“職”道》系列微視頻組織機構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
支持單位: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