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互聯網+消費扶貧” 為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紓困解難

2020年07月13日16:45    
分享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一頭連著廣闊市場。然而,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市場主體少,尤其是在銷售渠道上,往往面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制約著特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互聯網在貧困地區和消費市場之間架起橋梁,打通銷售、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堵點,讓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有了銷路,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有了希望。

“觸網”推廣 開拓農產品“出山路”

近年來,電商平臺作為消費扶貧的重要渠道,成功與線下聯動,持續發力。互聯網逐漸打通貧困地區農產品的“出山路”,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農具”。

今年的“6·18”購物節是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后的首個大規模電商購物節,在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重慶積極借勢電商節開展消費扶貧活動,聯合京東、抖音、快手等電商、新媒體平臺,圍繞14個貧困區縣特別是18個深度貧困鄉鎮,多場景、多業態舉辦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營銷、直播帶貨等活動,助力渝貨“出山”。

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接連舉辦兩場消費扶貧帶貨直播,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的扶貧干部、豐都縣當地黨員干部與抖音主播一道當起了帶貨主播。重慶市梁平區也開展了“消費扶貧愛心購‘書記鎮長’帶貨直播柏家鎮專場”,柏家鎮領導干部走進直播間,為當地黑山羊肉、紅薯手工粉條和全麥土面等特色農產品賣力吆喝。

梁平區柏家鎮黨委書記鄧傳祥走進直播間,變身“帶貨主播”,為當地特色農產品銷售助力。

智慧物流 打通農產品運輸梗阻

解決了“銷路窄”,還要解決“物流難”。長期以來,農村地區電商基礎設施不完善,特別是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制約了電商扶貧效能的發揮。只有解決好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才能為農產品質量及安全保障、農產品品牌化及標準化建設奠定基礎。

不久前,一條歷經6年自主研發的首條智慧物流快線——智運快線在廣東茂名化州正式運營,主要承接當地產業扶貧、商品配送等業務。智運快線由三個基站、低空索道、穿梭機器人、自來物倉配系統、中央智能監控系統等部分組成。在一側的穿梭機“裝”上蔬菜、番薯、石榴等農產品,就能從村基站沿著索道快速駛向鎮基站;而在另一頭,另一架穿梭機從鎮基站同步趕到村基站,“吐”出從全國各地寄來的一件件包裹。過去,村民網購還得來回奔波,如今不僅購物更方便了,農產品出村也更容易了。手機上接到農產品訂單,村民就可以馬上去地里采摘,然后交給智運快線,由快線負責發往訂購者,極大地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從長遠來看,智慧物流快線不僅能夠提升農村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而且有助于推進郵政業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助力脫貧攻堅,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是實現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堅持因地施策、科學管理、統籌布局,覆蓋農村的物流網絡就能有效運轉,為美好生活增添亮麗色彩。

穿梭機將包裹送到村民家門口。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全良波 攝

精準溯源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當然,無論何種商業模式,吸引消費者的最根本因素還是產品的品質。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農產品二維碼溯源系統,能夠快速定位到產品出現問題的環節,對問題產品及時召回,為消費者提供食品質量安全保障,讓消費扶貧效果更加持久。

廣西德保縣建立了質量安全溯源系統,對各類農產品的種植、檢測、加工、流通及零售等各環節進行全程監管,并做好產量和產品收購、銷售記錄。合格的農產品貼上專屬二維碼標簽,實現食品質量源頭可溯、流向可查、問題可控。

溯源系統不僅提升了消費者對扶貧產品的信任度,也倒逼生產經營主體抓好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德保致富帶頭人蘇民打造8200畝柑橘產業扶貧基地,通過標準化、組織化生產,該基地今年初通過網絡銷售的5000多件沃柑全貼上了溯源標簽。蘇民認為,溯源系統與品牌建設相輔相成,市場需要農戶和企業提高質量安全意識、改良種植技術、加強規范管理,可以此為契機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優質品牌。

“互聯網+消費扶貧”為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創造了便捷途徑,在全社會營造出扶貧濟困的良好氛圍,也調動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積極性,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力。

來源:網信中國公眾號



(責編:徐玉涵、邱王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