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信息無障礙,助力網絡公益慈善生態健康發展

2021年12月02日15:54    來源: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分享

初冬時節,凜冽的寒風擋不住大愛帶來的暖意。11月19日在北京,一場主題為“數字凝聚向善力量,網絡公益文明發展”的網絡公益慈善發展與挑戰應對論壇火熱召開,來自政府部門、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互聯網企業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為中國網絡公益慈善生態建設建言獻策,共謀發展。

互聯網時代,公益慈善迎來大發展,也面臨新挑戰

守望相助、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發展慈善事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等部署納入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慈善事業順應著時代和人民的要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數字時代的大潮中,任何行業都離不開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公益慈善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在互聯網+的助力下,不僅在教育、醫療、應急、環保等多個領域高效精準地完成了資源配置,在如新冠疫情、洪澇災害等一些大的突發性事件中也發揮著令人矚目的作用,在募捐總量、項目管理、執行效率等方面有著比傳統方式更加突出的表現。

但同時,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為對公益慈善提速增效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正如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劉忠祥在論壇主旨演講中所提出,“互聯的虛擬性使公益慈善參與者的背景更加隱蔽和多元,參與主體和事件的粘性增大,在慈善無瑕的道德要求和認知基礎上,導致一損俱損的風險增大。”信息是否足夠透明、公開和高效,直接影響著公眾的信任與熱情。

促進法治化規范化,為網絡公益慈善健康發展護航

如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總監俞懿峰在對話環節所說,“公益慈善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引導。”要實現網絡公益慈善行穩致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重中之重。

來自北京大學法學院的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提到,互聯網公益平臺的治理之道在于,根據不同平臺的法律性質提供不同的治理方式,如“區分慈善信息發布平臺和慈善募捐服務平臺,同時將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和激勵機制納入管理辦法;出臺個人求助平臺的歸置辦法,降低愛心群眾的受騙風險”等方式。

除了從法律層面進行納入和完善以外,還應加強行業自律和他律,如利用開展行業統計、反映行業訴求、發布公益倡導、實現生意評價等方式引領規范行業行為;同時也鼓勵新聞媒體和大眾輿論對網絡捐贈進行監督,并輔以數字化監管手段,進一步提升自律他律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彌合數字鴻溝,推動網絡公益慈善大眾化普惠化發展

數字鴻溝,始終是網絡公益慈善發展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數字化進程造就的數字鴻溝,讓本已屬弱勢群體的老年人、偏遠地區兒童、殘疾人等,難以享受到數字公益慈善所帶來的紅利。針對這一問題,來自通信、互聯網行業的嘉賓,就各自企業在這方面的探索與實踐進行分享。

中國移動集團戰略部總經理沈文海介紹了中國移動的“全球通藍色夢想公益計劃”,已向120所學校捐贈超過2800萬元的信息化物資,助力彌合教育數字鴻溝;“讓愛回家”定位手環項目,針對兒童、空巢老人和記憶障礙老人等特殊人群,應用物聯網定位技術,幫助解決走失迷路等難題。

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介紹了騰訊會議背后的技術支持者——“天籟實驗室”,他們著力提升人工耳蝸的性能,在技術研發人員和硬件廠商的共同努力下,人工耳蝸的降噪能力和清晰度得以大幅提升,大大減輕了聽力障礙人士在開會、看電視等不同生活場景下的聽力負擔。

北京字節跳動副總裁李濤在論壇上展示了來自抖音的公益類創作視頻。他提到,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了幫助,如孤獨癥患者通過繪畫短視頻得到陪伴,中國移植器官協會通過短視頻號召更多志愿者加入器官捐獻行動,“抖音尋人”讓更多迷路者回家。

如何更好地發揮網絡優勢,充分激發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動能和普惠紅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而突破信息障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一個以信息無障礙為標志,公開、高效、平等的網絡公益慈善生態正在蓬勃發展,一個朝向共同富裕大步邁進的社會正方興未艾!



(責編:皮博、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