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這一天是1994年4月20日

1994-04-20:中國接入互聯網
口述:胡啟恒
模式識別專家。歷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模式識別及機器智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從事模式識別研究工作。
胡啟恒訪談:方興東 整理:薛芳
中標國內首個示范網絡項目
中國早期接入互聯網的時候,我是中國科協的副主席。當時計算機學會掛靠在計算所,而計算所的上級是科學院,我是主管這個領域的。當時的院長讓我做計算機學會的理事長,說這個學會很重要,又掛靠在科學院,勉為其難你也得做。
1989年8月26日,經過國家計委組織的世界銀行貸款“NCFC”項目(中國國家計算機與網絡設施)論證評標組的論證,中國科學院被確定為該項目的實施單位。同年11月組成了“NCFC”聯合設計組,這是國內第一個示范網絡。
在招標、評標的時候,我主管的學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組織了很多的人,關起門來干了很長時間,他們很努力、很辛苦。我們的標書、答辯只比清華和北大多了0.7分。當時我很緊張,現在講究關系,這0.7分很容易地就被人家抹掉了。我就趕緊去找計委的副主任張壽。我說張壽同志,我們這個招標可是在計委正式的主持下進行的,這個招標分數算不算?張壽說你放心,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我要是講人情什么的,我講不過來,你們一個一個的都有人情、都有背景,我跟誰講去。有了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我當時是NCFC項目管委會主持人。管委會的組成,是計委和科學院協商的。回想起來,我還要感謝當時教委的領導。我們牽頭,清華、北大肯定是非常不服氣的,我都看得出來,就差0.7分,憑什么你們科學院牽頭?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想法是一定要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千萬不能打架。作為科學院,我們一定得承認他們的強大,承認他們的優秀,雖然科學院領先了,但是我對他們非常尊敬,一個一個的去拜訪。
在成立NCFC管委會之前,我拜訪過教委主任朱開軒,他對我說:“你放心,我們的學校沒有中標,他們的心情確實不好,但我們會顧全大局,一定會尊重牽頭單位。你們的責任很大,要對國家計委負責,要對世行這筆貸款負責,所以你放手干,管委會決定了就干,不必事事來教委匯報。”這個項目本來是跨部門的項目,是科學院和教委兩個正部級單位之間的事情,要討論NCFC的工作怎么做、錢怎么用等,如果要在兩個部門之間扯皮太困難、效率太低。所以,朱開軒主任授權NCFC管委會來決定跟這個項目有關的事情,這對我們牽頭單位是最大的支持。
然后,我又去拜訪了兩個大學的副校長,清華大學參加管委會的是梁尤能副校長,他說,你不要有顧慮,雖然我們的技術隊伍很不服氣,但是我們一定會在管委會里團結合作,大家一定要把這任務搞好。梁校長這樣的表態,我就放心了。所以后來NCFC工作一直非常順利,大家團結合作,非常愉快,沒有任何的矛盾、沖突、摩擦。很多事情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都能夠擺在桌面上公開討論,錢怎么用,都向大家報告。
NCFC項目如果是學校主導的話,我想我也 會來做這件事,因為當時科技界對互聯網要求確實非常迫切。像我們科學院的高能物理所,跟西歐核子研究中心(CERN)有高能物理方面的合作。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譜儀記錄下來的數據是海量的,雙邊要交換這些數據,怎么傳遞呢?都用X.25那個包交換,等于是一種打長途電話的費用,貴得不得了,給他們的那些科研經費,差不多都交了郵電部的電話費了。所以他們的要求非常迫切,一定要采用計算機直接聯網。
1993年國家計委下達的國家示范網絡任務基本上完成了,清華、北大校園網,還有科學院 中關村地區的40幾個所,這三個校園網都完成,主干網也連上了,就在等候驗收了。
自籌資金 游說美國 接通互聯網
NCFC項目有420萬美元世行貸款,是計委向世行借的錢,另外500萬人民幣是計委匹配的,加在一塊有5000萬人民幣。這在當時是個很大的數目。
那時計委接到很多的報告,包括科學院、清華、北大,還有很多學校,都提出要購買超級計算機。計委考慮都買不行啊,干脆我們出錢,跟世行借錢,買一個大機器,然后大家都聯網,來共用這個機器,大家都聯成網,連到一個計算中心。當時的任務書里并沒有考慮接入互聯網。
但是由于巴黎統籌會不肯賣給我們高性能的計算機,而我們的技術隊伍不能停下來等著做工程,怎么辦呢,能不能用國際聯網來解決?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自然科學基金會、科學院我是代表,還有一個局的代表,兩個學校,總共6個方面的十來個人一起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應該國際聯網。
可是任務書里沒有涉及國際互聯網,就得自己拿錢,因為任務經費是不能動的。科委的冀復生司長說可以出,大概300萬,自然科學基金會的代表師昌緒先生(后來換成了陳佳洱先生),表示可以匹配,大約是200萬。我就說,剩下不夠的由科學院兜底。
接著就去跟郵電部商量,首先是國際互聯網這條線要郵電部的衛星通信線提供,這條線是通過北京郊區的一個天線傳到衛星上,再傳到美國,那時還沒有海底光纜。我找朱高峰副部長談了兩次,說這個國際聯網是國務院批準的,我們又不盈利,租用信道不能要那么多錢。朱高峰副部長還是很開明的,為我們破例開放了。
聯網的事在美國遇到了障礙,我們找了很多人,包括美國科學院的副院長,我給他寫了信要他幫忙。他說已經盡了很大努力。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下面管網絡國際合作的斯蒂芬 戈德斯坦來信也說,“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確實有一些技術以外的障礙,所以我們還在努力。”如果美國對我們很開放,讓我們直接進入,也就不用報批,現在這事情卡在技術以外的障礙上,要是和美國官方交涉,沒有政府做后盾不行,我就跟周光召院長提出,科學院要趕緊給國務院起草了一個報告,強調互聯網是科技進步和國際合作不可少的。
恰好就在我4月10號去美國之前,國務委員宋健的批文來了,鄒家華也批了意見,還有其他一些領導。我要利用赴美開會以外的時間,去辦這件事。先是找了自然科學基金會的主任尼爾 萊恩,他說這個事要找斯蒂芬 沃夫,他是自然科學基金會管國際合作的,當時沒有在華盛頓。后來找到了斯蒂芬 戈德斯坦,他管網絡國際合作,當時尼爾 萊恩也在場。我向他介紹了我們這個NCFC,就是兩個大學還有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的科研項目,我們有許多國際合作,需要互聯網。尼爾 萊恩回答說可以啊,我問需要不需要簽署一個什么文件,他說不需要。
至于尼爾 萊恩為什么爽快地同意,我想可能跟當時美國互聯正處于商業化前夜有關。美國互聯網的三個階段分別由國防部、NSF和DOC——商務部來管,1994年尼爾 萊恩一定知道,自然科學基金委管這個互聯網已經管不了多久了,馬上要交商務部,等到商業化后,科學院總會進來的,還不如先讓科技界的進來。
很快,我們團隊的技術帶頭人錢華林就告訴我:通了!這一天是1994年4月20日。
.CN服務器落戶中關村
1994年引進來以后,接著面臨的問題就是.cn設在什么地方。當然不是理所當然放在科學院,但我跟科學院的人說,要好好爭取,認真研究這個域名怎么管理,做好技術方面的準備。
錢華林對國際上這些組織比較熟悉。有個APNIC,是管亞太區分配IP地址的,他就出主意,把他們一個直接跟我們溝通的、管IP地址的人請來。我知道,.cn服務器到底設在哪兒,最后要報告APNIC,APNIC才能把根服務器上面中國的.cn的服務器的地址、IP地址確定下來。來的人叫戴維,他說,條件是在中國沒有人提出異議,沒人跟你搶才行。當時的互聯網管理就是這樣,非常民主,不是看有無政府批文,而是看你有沒有技術條件。
我覺得科學院那個隊伍確實不錯,我們有條件。所以我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把科學院的一個計算中心給重組了,使之變成一個以網絡服務為核心的所。大家商量,也都同意把這個計算中心改組,建立中國科學院的網絡信息中心CNNIC,科學院黨組也同意這個意見。改組工作,在1994年到1997年之間就完成了,組建了一支 很年輕的隊伍。我跟他們講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不是科學院一個隨隨便便的所,你們這個所不是以研究為核心的,而是以服務為核心,你們服務的對象就是這個網絡,是互聯網。
這個隊伍為.cn管理做了很多準備,還必須要得到中國的權威們的認可。接下來,我把中國科學院網絡信息中心的準備情況,人員隊伍,為.cn服務器所做的技術上的準備等等,打了報告,報告給新成立的電子部中國國民經濟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呂新奎,提出要為國家來管中國的頂級域名.cn服務器。呂新奎親自來看了看,覺得可以,加上對科學院的信任,批復同意科學院意見。
我還考慮到CNNIC來管.cn,一定會有很多行政上的事情得協調,我提出要建立一個工作委員會,邀請一些企業、科技界、學者、政府主管部門等參加,企業主要是電信,有何德全、曲成義等學者,政府部門就請郵電部來當委員會的副主任,我擔任主任。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一是溝通,二是協調關系。
CNNIC這幫年輕人很能折騰,帶頭人毛偉很有開創性,他邀請了一些法官,做了域名仲裁委員會,這是一個創舉。他沒有先去找司法部,而是先從愿意為互聯網做些事情的人開始,邀請了一個年輕的法官來參加,又找了一個年輕的法學家,然后逐步擴充,發生域名糾紛的時候,就開這個仲裁委員會。如果有糾紛,仲裁委員會一判,兩邊就不用上法院了,省了錢,也省了時間。
我非常鼓勵他們干這類的事情。如果他們遇到了什么問題和障礙,工作委員會可以趕緊向郵電部報告來協調解決。后來郵電部變成信息產業部的時候,還是派人擔任CNNIC工作委員會的副主任。那個時候國信辦還沒成立。
后來,中國的域名成為一個產業,大概有幾萬人就業。我現在還覺得由科學院來管,對中國比較好,得益的是中國,這跟國際上的做法是一致的。政府長期以來實行電信超前發展的政策,給互聯網的普及擴展提供了先決條件,政府對互聯網的政策在經濟領域還是很寬松的,所以能夠讓那么多民營企業就起來了。
所以說到這20年,我覺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給了這樣一個寬松的環境,這很重要;然后有這些創業的年輕人,他們是我最喜歡的、最敬佩的一群人。我們畢竟只是一個鋪墊,真正來舞臺上唱戲的是他們,如果沒有他們在舞臺上演這么精彩的戲,你這個舞臺搭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啊,能夠把互聯網在中國搞得這樣火的,不就是這些企業家嗎?
再往后,信息產業部調整以后成了CNNIC的領導部門。我就對毛偉說,我說你一定要主動跟他們匯報工作,不必通過科學院。后來他們就搞得很好,毛偉直接跟信息產業部匯報,他們派人來看,還提出具體意見,比如這個跟安全攸關的事情機房的安全措施還不夠,供電沒有兩路供電,沒有什么緊急應急措施,需要改造。他們關系一直很融洽,這是我感到最快樂的。
我還想說一下我們是一個團隊,各人干好各人的事,我干的主要是上層關系協調,像保證NCFC合作單位和平共處、什么時候到美國交涉,這是該我考慮的。后來有人對我說,你做得真不錯。我說我不過是在其位謀其政,該我做的事我都好好做了,沒有因為我的糊涂而喪失時機,我該推的時候往前推了一把。這些人是互聯網進入中國的第一批見證人,親身的參與者。
后來有人說起1987年王運豐的第一封電子郵件,那是當時兵器部的計算所自己需要,找到了德國Karlsruhe大學的措恩教授來幫助,發了“跨越長城、走向世界”那封郵件。可是科學院高能所的吳為民在1986年已經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主要是跟CERN在討論怎么交換數據。2003年我參加WSIS會議,德國一個叫Zorn 6的教授做的報告題目就是“互聯網在中國的早期發展”,也提到“跨越長城”的郵件,這些和我們后來做的事沒有一點關聯。
“中國互聯網協會”拾遺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際上已經組織起來了很多的互聯網組織了,首先就是ICANN,每年開那樣規模的大會。我們總感到在國際場合,要去說話很單薄,需要一個全國的協會代表中國互聯網企業界、科技界去說話。
我記得跟清華的吳建平商量,是不是也該成立一個這樣的協會?他說胡院長,你來牽頭。作為科協的副主席,我就跟科協講了這個事,科協說我們主管的是學會,不是企業協會,企業協會必須是產業部門來抓的事。后來我寫了一個報告,找了幾個工程院院士,他們都表示支持。
我們寫了一封信給科協,科協同意了。我們接著跟信息產業部溝通,說科協愿意跟你們聯合發起成立中國互聯網協會。那個時候,信息產業部也有這個想法,主管領導來找我,說協會請你做理事長。我說還是找一個企業家吧,我們是科技界,不懂這個。可是人家很堅持,談了好幾次。我問院長周光召,他說,要是他們主管部委真的讓你干,你就干了吧。當時科協的黨組書記張玉臺也說,啟恒,你就應該干,你干比企業家好,人家會認為企業家不公正。我一想,也是啊。這理事長一做就做了12年。
2001年的時候,有一次在國外開會,外國朋友提出說希望ICANN大會在中國開一次,我馬上就接受了,我說我們很愿意做一次東道主。回來以后才知道,這個會不屬于科學院的范疇,它歸口信息產業部,而信息產業部要開這么大的國際會議,必須部黨組討論,還得報外交部等才能開,這跟科學院召開一個國際會議是完全不一樣的。后來,黃澄清立了大功,為了開成這個世界互聯網大會,他和當時的信息產業部主管領導都出了很大的力,才把這個會開成了,規模很大,超過千人參加。
我覺得我很幸運,一路上碰到這些人都特別友好,特別支持我,所以很順利,眼看著互聯網長大。開始時互聯網名聲并不好,被稱為洪水猛獸,電視上老是罵互聯網,而且是專家,說家長們啊,你們可要注意,讓你們的孩子遠離網絡。如果真讓我們的孩子都遠離網絡,中國就會跟世界拉開更大的距離,肯定會落后。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完全轉變了。
圖1:2007年王旭東部長,胡啟恒院士,譚鐵牛副秘書長一行蒞臨CNNIC視察指導工作
圖2:2013年度的“互聯網名人堂入選嘉賓合影”
《汕頭大學學報·網絡空間研究》,2016年第6期,第140-145頁。胡啟恒《1994-4-20:中國接入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C
來源:《網絡空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