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總經濟師:碳數據造假不具普遍性,但需保持高壓態勢

章軻

2022年05月12日10:44    來源:第一財經
分享

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問題近日引發社會普遍關注。生態環境部明確表示,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有地方也專門出臺了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有獎舉報實施方案。

正處于“重要發展培育期”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如何才能構建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數據管理制度,確保數據質量?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5月11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準確、可靠的碳排放數據是全國碳市場有效規范運行的生命線,支撐了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配額分配和重點排放單位完成配額清繳履約。主管部門將通過不斷建立完善監管制度和技術規范體系,建立數據質量監管長效機制,壓實各級監管責任。

建立完善碳排放數據監管制度

第一財經: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問題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張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數據質量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技術服務機構和重點排放單位不按照技術規范要求監測碳排放活動水平數據和采制煤樣、不按照頻次要求開展化驗分析、用經驗值補齊缺失煤質數據、參數選用和數據統計錯誤,以及原始數據記錄混亂等,還有不按技術規范要求開展數據核算、檢測、核查。

一些技術服務機構、重點排放單位數據弄虛作假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守法意識,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加之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層級低,對違法違規處罰力度低,法律震懾力弱。

雖然數據弄虛作假不具有普遍性,但會影響全國碳市場有效規范運行,危害不容低估。因此,為確保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亟待強化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提高法律法規層級,建立完善監管制度,堵住制度漏洞。亟待強化能力建設,提升技術服務機構和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數據管理能力。

第一財經: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張昕:針對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暴露出的數據質量方面的問題,生態環境部明確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嚴管嚴查,對數據弄虛作假查處保持高壓態勢。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具體措施。

盡快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修訂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司法解釋和案件審理指導意見,夯實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法律法規基礎,加大數據管理違法違規處罰力度,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建立長效聯合監管機制,強化日常監管。由相關部委建立技術服務機構和數據質量聯合監管機制,細化數據質量監管要求,改進監管方式,將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納入生態環境執法檢查,嚴格規定技術服務機構的經營范圍,堅決杜絕重點排放單位利益相關機構從事核查、檢測等技術服務。

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數據監測計量、核算、報告、核查等技術規范體系,實現碳排放及相關數據信息化存證溯源、不可篡改和加密,實現數據在線交叉驗證,強化數據在線核查、異常數據精準識別和預警等。

圖為某電廠。攝影/章軻

建立完善聯合懲戒和信息披露制度。設立技術服務機構“清出”機制、黑名單機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時準確披露碳排放數據管理政策以及技術服務機構和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管理相關信息。

建立完善長效能力建設機制,建立技術服務機構、重點排放單位和從業技術人員碳排放管理評估機制,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員等碳排放管理職業資格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技術服務機構內部能力建設機制和質量審核機制。

發電行業試點連續在線監測

第一財經:對于全國碳市場選擇什么樣的碳排放數據統計方法,目前各方看法不一。

張昕:是的。碳市場碳排放數據有兩種成熟的統計方法,即核算法和連續在線監測法。部分專家認為,連續在線監測法可及時、直接獲得碳排放量,并且比核算法獲得的數據精度高,建議在全國碳市場推行碳排放連續在線監測法。

核算法是國外主要碳市場和國內試點碳市場碳排放主流統計方法。目前,我國七省市試點碳市場均要求管控企業開展碳排放核算,僅極少數管控的發電企業開展了碳排放連續在線監測。

無論是歐盟碳市場,還是美國加州、RGGI碳市場,與核算獲得的碳排放數據一樣,均要求對連續在線監測獲得的碳排放數據進行嚴格的第三方核查,包括采用核算法進行校驗,以確保碳排放數據質量。

連續在線監測法適于計量有組織排放源的碳排放,如發電機組碳排放監測統計。受設備成本和技術管理條件限制,連續在線監測法目前不適于計量無組織排放源、工業過程排放或者排放源多而分散的企業的碳排放監測統計。

如果在不同的行業采用不同的方法計量碳排放,還必須在技術上處理好不同行業碳排放數據的可比性問題。相比之下,核算法既可用于計量有組織排放源碳排放,也適于計量無組織、工業過程、分散排放源的碳排放。

第一財經:從成本上看呢?

張昕:通常,連續在線監測碳排放精度要求越高,設備和維護成本越高,技術管理要求越高。例如,隨著碳排放連續監測精度和功能要求增加,一臺國產連續在線監測設備成本從10余萬元可能增加到30余萬元左右。

如果在發電機組現有污染物連續在線監測設備上增加一個碳排放連續監測模塊,將會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借助這一設備升級改造可以實現碳排放連續在線監測。

圖為環保監測人員在收集數據。攝影/章軻

目前,全國碳市場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技術規范體系和監管制度,但尚未建立碳排放連續在線監測技術規范體系和監管制度。

因此,根據核算法與連續在線監測法技術特點和適用領域,以及目前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數據核算管理和技術規范基礎,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數據統計應是核算法為主,連續在線監測法為輔助,并在發電行業積極試點連續在線監測碳排放,通過兩種方法相互校驗提升數據質量。

為及時快捷地分析研判碳排放情況,生態環境部正按照“面向管理、輔助核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業務、兼顧科研,統籌融合、協同聯動”的原則,在發電行業開展碳排放監測試點,評估連續在線監測支撐核驗企業層面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這項試點還將擴大到更多的企業,探索通過核算法和連續在線監測法相互核驗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

推動重點排放單位提升數據質量

第一財經:如何建立完善碳排放核算技術規范體系?

張昕:國家碳交易主管部門已研究制定了電力、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化工、民航等24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根據重點排放單位核查和報送排放數據中出現的問題與配額分配需求,修訂完善了碳排放核算技術與報送指南,規范碳排放活動水平數據的監測和關鍵參數實測。

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進一步規范了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技術及管理要求,還將進一步組織制定、修訂有關行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等相關技術規范,強化碳排放數據全鏈條管理。

第一財經:如何提升企業合規參與全國碳市場的意識和能力?

張昕: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有的企業沒有及時加強相關能力建設,未按照技術規范開展碳排放數據管理,不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造成市場流動性不足,交易不活躍,也導致部分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清繳履約成本升高;有的企業還對全國碳市場的認識有偏頗,將碳市場作為“投機獲利”的工具;更有甚者在利益驅使下,與個別技術服務機構一起弄虛作假、篡改數據。

全國碳市場的基本定位是碳減排政策工具,碳減排是企業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全國碳市場也為企業成本效益優化實現碳減排目標提供有效途徑。企業應主動作為,建立碳排放數據內部管理機制,積極參與碳交易,推動全國碳市場充分發揮優化配置碳排放資源的作用,同時也推動企業自身的綠色低碳發展。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