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合作網絡的建立,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注入活力

杜少中、張立

2022年06月29日17:03    
分享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印發,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兩項戰略任務的深度協同做出頂層設計。同時,也為到2030年提升減污降碳協同能力,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路線圖。

《實施方案》提出“突出協同增效、強化源頭防控、優化技術路線、注重機制創新、鼓勵先行先試”的工作原則。強調要突出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生態建設五大關鍵領域的協同增效。在加強源頭防控部分,特別提出“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諸多措施,如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消費、完善綠色產品推廣機制,開展綠色社區等建設,深入推進全社會反對浪費行為,推廣綠色包裝,引導公眾優先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低碳出行方式。在加強組織實施部分,強調要加強宣傳教育,選樹減污降碳先進典型,利用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全國節能宣傳周等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活動。

《實施方案》發布后,在由生態環境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上,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聯合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合作發起創立的碳普惠合作網絡(以下簡稱“合作網絡”)正式建立。“合作網絡”以創新碳普惠機制為主要路徑,以激勵公民踐行綠色低碳行為和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為主要方向,按照“眾籌、共享、合作、多贏”的原則和“互不隸屬,合作共贏”的運行方式,聚合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推動全民綠色低碳行動。“合作網絡”的成立,將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實施方案》為“合作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撐,“合作網絡”也將成為《實施方案》實施后全民行動的鮮活創新實踐案例。全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完成上述任務的重要抓手。《實施方案》的印發,為“合作網絡”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特別是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提供了發揮積極促進作用的廣闊空間。“合作網絡”的有效運行,將會成為《實施方案》實施的成功案例。

其次,“合作網絡”為減污降碳提供了社會化實現途徑。在針對“雙碳”目標制定的多個文件中,“綠色低碳全民行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無論是減污還是降碳,最終都要落實到市場微觀主體上,落實到消費端的每一位公民身上。《實施方案》特別強調要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眾參與機制,“合作網絡”正是要探索建立以消費端減排為主要目標、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的多元社會化參與機制。減污降碳不僅要實現全社會、多主體、多要素、多行業、多領域的協同增效,更要實現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良性互動。“合作網絡”倡導多元碳普惠機制,成員涉及不同行業、區域,按照不同階段、不同任務,自由組合開展各類碳普惠實踐合作,凝心聚力,有效實施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全民綠色低碳聯合行動。

第三,“合作網絡”為減污降碳提供數字化支持。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合作網絡”在實現社會化參與和企業化運行的前提下,廣泛運用數字化技術,助力科技、理念、制度和機制創新,促進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大力運用數字技術搭建高效平臺,最大限度調動和保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持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工作,推動形成可持續的數字化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是積極的倡導者,更是堅定的行動派。《實施方案》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作邁入了新征程。“合作網絡”能夠激發出全社會參與綠色低碳發展的巨大熱情,必將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助力全球氣候治理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杜少中,中華環保聯合會;張立,北京師范大學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