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聚力幫扶在行動 看化屋村數字化新“黔”景

在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舉辦期間,記者跟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數字鄉村聚力行動幫扶團隊來到貴州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化屋村是“數字鄉村聚力行動幫扶活動”啟動后的首站。5月27日這天,藍天萬里,白云千層,鄉村公路旁的三角梅盛開迎客,烏江源百里畫廊觀景臺吸引不少游客駐足拍照,放眼望去碧波蕩漾,峽谷壯美,氣勢恢弘。
圖為化屋村5G+VR慢直播宣傳指示牌。記者王煥君/攝
觀景臺旁一個印有二維碼的展示牌引人好奇,游人用手機掃一掃就進入了化屋村5G+VR實時慢直播頁面。如果分享到朋友圈,好友也可以看到如詩如畫的烏江源百里畫廊。
據悉,2022年,在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指導下,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聚集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支持信息化發展,使用互聯網平臺企業捐贈到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信息化發展專項基金善款中的2000萬元啟動數字鄉村聚力行動示范村建設公益項目。化屋村成為入選示范村建設資助的10個項目之一。
獲得資助后,化屋村在專項基金的資助下,不斷優化“5G+X”數字鄉村信息化平臺。依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實現黨建和村務管理、農村信息管理、鄉村應急管理、便民服務等鄉村治理和智慧文旅功能。打造“全域智慧旅游平臺”,重塑烏江源美麗景色。
5G網絡全覆蓋助力特色產業
化屋村地處烏江上游,位于烏江源百里畫廊風景區內。山水之間,茂林深處,民居整齊有致,記者發現許多居民樓上貼著“5G網絡已覆蓋”的標志。黔西市新聞媒體聯絡服務中心主任羅凱介紹:“化屋村的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寬帶、裝上了高清網絡電視,村民們逛淘寶、開直播,享受著全新的網絡生活方式,同時還能通過網絡讓化屋的特色農產品、苗繡產品、旅游產品等不出村就能銷售到全世界。”
圖為繡娘們正在直播間向網友推薦苗繡香囊。化屋村苗繡車間供圖
說到網絡帶來的變化,化屋村苗繡車間負責人尤華忠說:“直播給曾經困頓的苗繡企業帶來很大幫助,2022年十月份開始接觸直播,經過政府支持和后期學習,當年總營業額182萬中有59.8萬元是線上銷售營業額,頓時體會到了互聯網的強大。今年我們準備打造三個直播間,并培訓直播人員12名,繼續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帶更多群眾就業,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農家樂、民俗、商鋪……這些文旅產業已在化屋村遍地開花,勇于探索的化屋村村民何蘭去年將經營多年的農家樂承包出去,成立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轉型做直播帶貨和自媒體賬號運營,還經營本地生活團購和旅游服務資訊。談及公司發展,何蘭感慨道:“公司創立初期,化屋村村委會為我們提供了辦公室,還為自媒體賬號運營出謀劃策、提供內容,如今公司運轉順暢。”
鄉村旅游數智化帶來游賞新體驗
化屋村積極創新鄉村治理方式,為村民所居及旅游服務提供了諸多便利。如今“懸崖經濟”已是當地村民的致富路,為做好旅游管理工作,化屋村建立了“全域智慧旅游平臺”,依托5G、云計算和大數據優勢,平臺將實時分析景區客流量、發送落地歡迎短信和人員告警短信,有效引導游客錯峰旅游,讓景區信息化管理惠及每位游客。
未來,在打造畢節市多個景區互通互聯后,“全域智慧旅游平臺”還將建立遠程旅游體系。畢節移動計劃在機場、高鐵站等場所同時配備VR技術和覆蓋5G網絡,通過平臺互聯串通,讓旅客可在百里之外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化屋村、百里杜鵑等景區的美麗景色,不斷擴寬畢節旅游資源宣傳范圍,真正實現全域旅游。
數字鄉村信息化平臺讓村務實現智能辦公
圖為5G+智慧水質檢測點。記者王煥君/攝
在烏江源百里畫廊六沖河河道旁,一個寫有“5G+智慧水質檢測點”的牌子吸引了記者。“這里不僅僅有水質檢測點還有電子圍欄”新仁鄉副鄉長李興鴻向記者介紹,“利用5G網絡與大數據分析,智慧水質監測能夠對當地烏江水文情況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測。電子圍欄是利用江邊區域布置的攝像頭,當人或動物觸及警戒線時,云喇叭自動播放驅離警告,同時,‘5G+數字鄉村信息平臺’會將預警短信發送給區域負責人,提高了村委會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5G+數字鄉村信息平臺是化屋村以數字鄉村治理為出發點建立的可視化操作系統,可收集和處理化屋村的生產、政務、服務、指揮四個環節的數據,讓化屋村村務實現了智能化辦公,也為數字鄉村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化屋村的地標之一 “天竹峰” 記者王煥君/攝
易地扶貧搬遷點34幢雪白漂亮的黔西小樓有序排列,背靠巍峨的天竹峰,當地人稱天竹峰為筍子巖,山峰似竹筍,直插蒼穹,雄奇又不失秀美。期望化屋村在信息化浪潮中探索出如同筍子巖般的雄奇新“黔”景。
為讓數字鄉村聚力行動示范村叫得響、推得開、可復制、有品牌,幫扶團隊同黔西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工信局、新仁鄉相關負責同志圍繞數字鄉村建設開展了交流座談會。化屋村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負責人、信息化帶頭人向專家咨詢了數字鄉村建設中遇到困惑的解決辦法。
化屋村之變是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一個縮影,隨著“數字鄉村聚力行動幫扶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幫扶活動將繼續提供智力支持、開展供需對接、營造濃厚氛圍,講好數字鄉村發展的故事。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