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莫讓“沃土”變“毒土”

2023年06月26日14:33    
分享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用戶群低齡化趨勢日益加劇。不少高年級的小學生已人均一部手機或ipad,開啟了5G沖浪模式。然而,網絡在帶來豐富信息的同時,不良信息“惡之花”開始滲入未成年人群體,甚至直接侵害未成年人權益。比如,充滿獵奇審丑意味的“土味社會搖”,鼓吹“消費主義”的“上流兒童”,“顏值即正義”的瘦身文化,“未成年寶媽”的“巔峰哲學”......這些看似娛樂意味的網紅文化,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威脅極大,不僅極易扭曲和異化他們的倫理觀、價值觀,一些充滿“暴力”“色情”的不良信息也可能誘導未成年人學習模仿,做一些“高危”行為,甚至走向違法犯罪。因此,守住未成年人網絡信息的一片凈土,不僅是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職責使命,更是維護互聯網秩序和社會穩定的應有之責。

從根源上鏟除未成年人網絡不良信息的滋生土壤,合力治理尤為重要。一方面,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必須守土有責。我國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信息處理者應當制止網絡欺凌行為,制止用戶發布、傳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的信息或對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國家網信辦2022年發布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禁止利用網絡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的信息。禁止制作、復制、發布、傳播或者持有有關未成年人的淫穢色情網絡信息等。

作為未成年人觸網內容把關的第一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要進一步提高未成年人保護意識,加強對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不良信息的監管處置。要積極向技術借力,完善內容審查和過濾系統,及時過濾謠言內容、違法違規信息、低俗內容等不良信息;另外要加快實現違規和不良信息內容的預警機制、全流程審查機制,從預先審查、實時審查和事后審查的不同階段實現對未成年人信息使用安全的全流程保護。優化升級未成年人專屬內容池,促進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制作與傳播。同時進一步暢通用戶舉報渠道,接到舉報后及時采取斷鏈處置措施、保存相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另一方面,家庭、學校也要形成保護合力。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于未成年人的父母、學校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責任進行明確規定:發現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或閱覽、觀看或者收聽宣揚淫穢、色情、暴力、恐怖、極端等內容的讀物、音像制品或者網絡信息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及時制止并加強管教。父母不僅要給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環境,更要主動引導,幫助孩子養成健康上網習慣。學校應當加大對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的培養,教育引導未成年人提高網絡素養和甄別有害信息的能力。相關監管部門應建立完善執法聯動機制,加強“凈網”行動力度,封禁不良軟件,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網絡犯罪。

只有健全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未成年人網絡生態治理體系,多方合作、齊抓共治,才能真正守住未成年人網絡信息的一方凈土,讓孩子們能夠盡情沐浴在網絡知識的陽光之下,做到科學用網、健康上網,讓網絡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沃土而非“毒土”。

來源:正義網



(責編:孫凱佳、劉婷婷)